海安市大公镇坚持党建引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提高镇域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推动形成运行高效、多方协同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基层治理内生力。大公镇坚持以提高编制使用效益为出发点,以统筹优化人员配置为抓手,树立全镇一盘棋的思想,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重点部门编制紧缺的现实困境,保障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需求。一是强化制度保障。为进一步加强改革后局、办、中心的管理,制定了《大公镇机关干部管理办法》及《责任绩效考核意见》等相关文件,对改革后机关干部的日常管理、考核评议等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进一步调动机关干部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按照职责明确、通力协作的原则,各局、办、中心制定了《工作人员职能分工表》,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二是完善考核机制。为提升干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建立客观公正的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和创先争优、奖罚并重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研究制定了《大公镇机关干部目标绩效考核办法》,从本职工作、中心工作、民主测评、廉洁高效四个方面,制定了13个具体指标、7个加减分指标的量化考核标准,通过月积分、季考核、年总评将干部考核落实到年度工作的全过程,力争全面准确地评价干部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
二、强化审批服务,提升基层治理保障力。为民服务中心积极探索 “前台+后台”工作机制,审批服务机构作为前台,其他后台职能机构为审批服务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开展涉及残联、民政、社保、税务、公共资源交易、司法、信访、退役军人等业务。一是强化共享机制。大公镇将为民服务中心、综合行政执法局作为 “前台”,其他职能机构作为“后台”,建立服务执法信息双向推送共享机制,明晰审批、监管、执法的职责边界,形成“前台”为群众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指挥平台为“前台”“后台”服务格局。二是实施镇村联动。大公镇聚焦群众和企业服务需求,在整合原有基层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责基础上,在全镇15个行政村也设有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了为民服务镇村联动,做到小事不出村,切实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强化智治支撑,提升基层治理驱动力。大公镇镇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智能应用平台,对人口、房屋进行常态化更新;对特殊人群实现精准化管理;对关怀对象及时走访服务;对网格事件及时受理办结,自2018年指挥中心成立以来,累计受理事件44839件,办结44756件,办结率99.81%,通过事件上报,平台交办,部门联动,切实将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一是完善联动处置。镇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联动处置的事项包括网格员巡查上报、数字城管、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受理的各类事件,打通了综合执法平台,在综合执法云图上,可以清晰的查看综合执法案件的分布情况。云图中实时滚动执法案件列表,可查看每一条案件处置时间、处罚依据等具体信息。二是实现无缝对接。依托一体化应用平台,实现市、镇、村、网格、群众五位一体无缝对接。群众诉求,在网格内做到小事即办,难事上报;到镇域治理指挥中心做到分流交办,难事上报;最终由市域治理指挥中心统一受理,分流交办。形成网格吹哨,中心受理,部门报到,结案反馈的工作格局。每日派专人维护指挥中心系统,确保指挥中心一体化平台数据更新及时,依托网格服务管理智能应用平台,整合12345、网格员等流转上报信息,根据事件性质进行交办、督办、协同多部门进行会办,真正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事件处置模式。
四、强化综合执法,提升基层治理执行力。大公镇依据精简高效的原则整合安监、城管部门,成立综合执法局,承担镇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城市管理赋予的相应职能。一是建立联动机制。大公镇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提升治理效能。切实加强与其他乡镇以及与上级职能部门行政执法的协作配合,稳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健全乡镇间、部门间无缝衔接的监管机制,避免监管漏洞。二是提高执法效能。利用“大数据+指挥中心+执法队伍”执法新模式,推动综合行政执法更加高效规范。充分利用网格员力量,加强与镇指挥中心联动,做到排查全领域覆盖。多次组织执法人员培训学习,开展案例分析研讨,扎实提升依法履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