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大公镇紧紧围绕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要求,坚持和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模式,高标准建设镇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纵深推进“一中心受理、多网融合、联动共治”工作格局,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标准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一是“大数据”指引,受理“零差错”。以市域治理县乡一体化平台为载体,加强数据归集、整理、融合,将党建、社会治理、城镇建设、综合执法等9个条线集中汇集到“一张大网”统一受理,充分发挥指挥中心一体化平台的“中枢神经”作用,让大数据赋能精准治理、科学决策、高效服务。积极打造线上红色阵地,实时反映全镇3041名党员情况、70个支部情况和“三会一课”开展情况;有效提升网格管理质效,累计受理事件42626件,办结42558件,办结率99.85%,切实将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切实增强执法公平公正,可以现场连线执法人员,查看每一个案件处置时间、处罚依据等具体信息。
二是“网格化”治理,防控“零遗漏”。依托一体化应用平台,实现市、镇、村、网格、群众“五位一体”无缝对接。群众诉求,在网格内做到小事即办,难事上报;到镇域治理指挥中心做到分流交办,难事上报;最终由市域治理指挥中心统一受理,分流交办,构建形成“网格吹哨、中心受理、部门报到、结案反馈”的工作格局。疫情防控期间,管住“门”,以网格为单位,开展敲门行动,共摸排流动人口2755人;管住“事”,调处上报各类矛盾纠纷42件;管住“地”,有序疏导,入户宣传,家家必到,共发放宣传资料93505份。通过联动处置,高效运作,真正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事件处置模式。
三是“铁脚板”丈量,服务“零距离”。聚力推进警格、网格深度融合,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将全镇网格优化调整为48个,镇村成立“警网融合”办公室,实现“1+N”管理模式,即一名专职网格员每日巡查,村干部、兼职网格员、平安法治志愿者等参与其中。治安联防共治突出一个“快”字,对于巡查发现的各类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问题遵循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工作模式;出租房屋共治强调一个“全”字,对全镇509户出租房屋、3268名流动人口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摸清底数,查清风险,着力将共性风险问题降至最低;平安创建共治追求一个“好”字,依托镇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阵地,统一受理,分流交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