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安市委编办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发展所需,优化资源配置,为加快建成产业强市、文化强市、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提供机构编制和体制机制保障。
为“产业强市”建设赋能增效,推动激活经济发展引擎。成立全省首家家具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区域内1000多家家具市场主体受益,为家具产业维权服务建立起绿色通道,切实降低企业知识产权申请及保护的成本。整合设立市家具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中心,全力打造高效家具制造产业集群,推动家具产业做大做强。深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组建区域农业服务中心,以“微改革”撬动大服务,加快实现农业技术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标准化,不断满足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需求、新期盼。整合设立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办公室,有力促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进一步提升优势主导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配套整合设立市现代农业产业服务中心,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提质增效,更加有效服务国家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
为“文化强市”建设赋能增效,推动擦亮特色文化品牌。积极传承拓展青墩文化的内涵特质,设立市青墩遗址博物馆、市青墩遗址研究所,充分发挥青墩遗址的文化品牌效应。在市委宣传部增设文化发展科,明确具体承担组织实施全市文化发展规划,落实和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及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相关职责,进一步强化党委对文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市文广旅局所属各场馆讲解员配备,打造专业讲解员队伍,更好地讲好海安故事,展现城市文化发展风采。认真梳理全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机构设置以及人员编制配备等情况,以青墩遗址研究所为基础,研究制定全市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编制保障实施方案,深度挖掘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进一步提升青墩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
为“教育强市”建设赋能增效,推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落实教育强市建设配套工作任务,聚焦优化教育行政部门职能配置,加强高等教育发展,推进教育产业发展,构建校外培训监管体系落实教育“双减”要求,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障师资队伍建设,为海安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结合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在统筹全市用编计划的前提下,优先保障教育系统进人计划需求,继续加大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补充力度。按标准配齐配足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持续优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结构,切实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同时,推动医教结合、校聘院管等合作方式加强资源共享,采取从就近医疗机构购买专业医疗服务的方式为全市中小学(含幼儿园)配备兼职校医,实现驻校医师全覆盖。
为“科技强市”建设赋能增效,推动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高规格成立市委书记、市长“双主任”制科技创新委员会,增加科技部门科室设置和编制配备,全市10个区镇均设立“科技人才发展办公室”,并配备专职人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化工作推进机制,全面服务保障“枢纽海安、科创新城”发展定位。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整合设立市科技创新发展服务中心,明确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创新城建设的职责,进一步优化科技工作体制机制,并强化人员力量配备,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为“人才强市”建设赋能增效,推动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加强人才工作顶层设计, 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完善人才服务机构设置,成立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委组织部挂牌设立市人才工作办公室,设置内设机构人才工作科,设立市高级人才服务中心,为人才干事创业、建功立业提供“后台”支持。强化编制资源内部统筹挖潜,统筹调剂编制资源全力保障选调生、青年人才工作招才引智、留才用才等方面的需求,确保把各类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聚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同时,推动实施“海安英才”计划、“人才强市36条”等人才政策,助力吸引集聚各类人才来海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