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建立编外人员管理平台


【信息时间:2020/5/29  阅读次数:【我要打印】【关闭】

为不断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外劳务用工行为,海安自2009年8月份开始,将机关事业单位部分岗位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并以手工记载的方式实行了实名制管理。今年以来,海安市委编办以提升编外人员管理工作水平为目标,以解决日常工作中准确性、时效性不足等问题为抓手,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海安市政务网,积极与软件工程师对接,建立了编外人员管理平台。

一、认真梳理,积极沟通。在编外人员管理平台建立之初,首先将各部门、区镇所有政府购买服务限额、实有人员及2008年清理规范后保留的编外人员进行核准,对限额申请使用审批、人员进出、工资发放等业务进行全面梳理。多次与工程师沟通模块设置、办理流程、指标体系的设定等事项,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办理流程进行创建,确保编外人员管理所有业务可在平台内完成办理。

二、迅速调试,修改完善。在管理平台框架初步建立后,海安市委编办加快调试平台,细化完善指标体系,为充分体现各单位、区镇政府购买服务限额核定情况的演变过程和减少纸质材料的提交,研究增加了政府购买服务限额沿革库和图片上传模块等。同时针对不同功能模块,进行多种典型场景的业务办理操作,确保管理平台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准确性等。

三、积极部署,录入信息。及时为各部门、区镇设置了账号和密码,制定了《编外人员录入操作手册》,让组织人事干部“一看就懂、一查就明、一用就会”。向各单位、区镇分发账号和密码,明确人员录入的范围、时间和要求等,确保录入工作有序推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在电话解答的基础上,推行线上咨询,利用QQ、微信等方式沟通联系、发布信息、解决填报过程中的问题。

该平台的建立一方面能够及时反映财政资金供养人员整体规模和情况,为机构编制调整提供必要参考,另一方面也为用人单位、人社、财政等部门加强编外人员的日常管理提供了平台,防止数据多头管理导致的情况失真和监管漏洞,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合同管理、绩效考核和经费拨付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