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委编办巧用“加减乘除法”答好基层治理“后半篇考卷”


【信息时间:2023/3/31  阅读次数:【我要打印】【关闭】

海安市委编办巧用“加减乘除法”,持续向机构编制科学化管理问效、向群众关心关切问题聚焦、向重点领域改革发力,答好基层治理“后半篇考卷”。

一、在人员力量上做“加法”。一是审批服务力量下沉。采取人员、窗口向区镇延伸下沉的形式,增核事业编制10名,用于下沉审批人员,构建起基层公共服务从“能办”到“快办”“易办”“好办”转变,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二是配齐基层执法人员。根据《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编发〔2021〕36号)文件要求,在各镇街综合行政执法局配备不少于12名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并按不低于1∶3的比例配备执法辅助人员,集成执法合力,重点开展工贸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和城市管理等领域的综合执法。三是夯实一线人才基础。根据8个乡镇编制现状,增核事业编制48名,用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进一步推动高层次人才向基层一线下沉。

二、在审批流程上做“减法”。一是推行“审批不见面”。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变“人员跑腿”为“信息跑路”。拓宽信息渠道,充分利用政府内网、微信等信息平台,在线提供咨询服务。主动公开事项办事流程、所需办理材料,做到办理事项“一次性告知”。二是实行“业务容缺办”。扩大“容缺受理”和“容缺办理”范围,实现登记事项办理程序再优化。对申请材料齐全有效、符合法定形式的登记业务,即时办结;对个别情况比较复杂、需经必要程序进一步审查的登记事项,限时办结;对急办单位申报材料存在个别欠缺、但不影响审查的,可由主管部门承诺后先行办结,再补齐材料,实行“容缺办理”。三是实现“服务再升级”。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采用“面对面互动、远程指导、一对一服务”等方式,提供上门指导帮办服务。对个别年龄较大、且不熟悉电脑操作的同志,在远程指导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安排专人上门为其提供指导服务,帮助相关单位排忧解难。

三、在联动机制上做“乘法”。一方面,创新打造社会治理“综合体”,以基层“三整合”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行“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管理新模式,依托指挥中心,有效整合公安、网格、调解等条线资源要素,在南通首批建成集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一站化服务、多元化解纷于一体的社会治理综合体,对重点区域和点位实行“云端监管”,实现“人防”向“技防”全面转变。另一方面,依托社会治理综合体,基层充分发挥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管理中枢”作用,针对违建治理、扬尘治理、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依托公安雪亮工程、平安乡村等资源,统一信息采集、统一数据共享、统一集成运用,畅通信息流通渠道,实现城镇管理“指挥体系扁平化、应急反应全天候、问题化解第一线”的全面提升,有效提升管理效能,助推城镇管理简约高效。

四、在权责关系上做“除法”。一是夯实清单管理。以市级部门核心职能为重点,全口径梳理权责事项,推动清单上下衔接。做好权力清单动态调整,组织市级机关部门编制2023版市级、镇(街道)行政权力事项清单,进一步明确市级部门与镇街的权责边界,着力破解条块职责交叉、权责关系不清、遇事推诿扯皮等问题。二是开展专项评估。强化对赋权事项的跟踪问效,会同司法局对镇街已承接的赋权事项行权情况和实施效果开展专项评估,为动态调整提供有力依据,确保赋权事项“接得住”“管得好”。三是健全监督机制。各镇街定期对现有权力清单进行梳理更新并及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等平台对外公布,畅通清单执行信息收集反馈渠道,做到“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